醫院新聞
重癥醫學科成功救治一名成人型破傷風患者
近日,我院重癥醫學科成功救治一名破傷風患者。李某66歲,于2020年06月16日騎車時摔傷致右踝關節、右膝關節、右肘關節擦傷,患者及家屬均未在意,于2020年06月20日以"突發言語不利19小時"入院,入院時癥狀不典型,請多學科會診后,排除腦血管意外等突發疾病后仍考慮與患者摔傷導致破傷風有關,遂轉入我科治療。因摔傷致右踝關節、右膝關節、右肘關節擦傷,泥土、異物存留,傷口嚴重感染,并發破傷風,嚴重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嚴重低蛋白血癥、貧血、機體內環境紊亂等癥狀。經研究、查閱相關資料并請省人民醫院尹貽明教授教學查房后,重癥醫學科張軍艷副主任醫師決定對其實施持續鎮靜鎮痛治療,使用了大劑量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啟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時反復給予輸血、輸白蛋白、靜脈營養以及規范的傷口換藥等綜合治療。經過54天的精心治療,患者肌肉痙攣發作頻率逐漸減少最終停發,肺部感染控制,右肘部感染創面逐漸縮小,肌肉組織生長良好,病情好轉。后期聲、光等刺激不再是患者的天敵,患者抽搐停止后,及早讓康復科介入,最終好轉出院。
該患者入科后單間病房隔離,保持安靜,避免聲、光、水刺激,減少搬動。給予重癥監護,完善相關檢查,間斷給予局部傷口清創換藥,保持傷口干燥清潔;給予抑酸、抑酶保護消化道粘膜,補充營養,給予足夠的熱量、水分;患者對破傷風抗毒素過敏,給予使用破傷風免疫球蛋白肌注中和毒素,靜滴青霉素及甲硝唑,聯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療,后期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抗生素種類及劑量。和家屬談病情,告知病情危重。經過潛伏期后,患者癥狀持續加重,于6月21日出現進行性舌頭僵硬,張口受限,大量流涎,吞咽困難,頭面頸部大量出汗,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等病情變化。考慮患者意識出現強制性肌肉痙攣,意識加深,后期可能出現喉痙攣、呼吸困難等癥狀,請耳鼻喉科盡早行氣管切開術,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強直性抽搐,給予持續鎮靜基礎上使用肌松劑控制抽搐、行CRRT治療清除炎性介質,期間持續泵入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丙泊酚、維庫溴銨、芬太尼稀釋液等藥物給予鎮靜、解痙、肌松等對癥處理。患者病情好轉后,逐漸減少肌松藥物用量,逐漸脫離呼吸機,開始下床活動。
在患者住院的50多個日日夜夜,護士長張雪艷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生怕哪個環節有疏忽,每天從患者出入量管理,血管活性藥物應用循環系統穩定性,臥床并發癥的預防,專科護理等方方面面進行核查,并鼓勵家屬,給予家屬行心里安慰。再護理患者的同時,護士長時刻不忘提醒我們做好個人防護以及消毒隔離,對于體表有明顯皮膚破損的工作人員,都不從事這位特殊患者的護理,從而杜絕職業暴露的發生。把每一位患者當親人一樣,做成精品,注重細節。護士日日夜夜陪伴在患者床旁,給翻身拍背、喂水喂飯,主動活動患者肢體除了給治療以外,一切護理過程中執行醫囑及時,護理措施得當,無任何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患者長期臥床,沒有壓瘡發生,沒有遺留肌肉萎縮等并發癥,這一切都離不開重癥人的辛勤付出。看著患者一天天好起來,我們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
重癥醫學科段雪萍主任說:“破傷風系由破傷風桿菌的感染所致。破傷風桿菌屬革蘭陽性產芽胞性厭氧菌,廣泛地散布于泥土中,傷口有泥土污染或合并其他細菌,或有異物如木頭、玻璃等的碎片同時存在時易發生。該病潛伏期長短不定,通常為7~8天。在接受過抗毒素預防性接種的病人,可能延長至數周。個別的可短至1-2天。破傷風主要表現為全身肌肉強制性痙攣發作,可因喉痙攣窒息而死亡、并發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破傷風的死亡率高達20-40%左右。破傷風病例較少見,潛伏期最多可達38天,該患者經過54天的治療后強制性痙攣抽搐逐漸減少至完全停止,意識逐漸轉清,問答切題,可按部分指令動作。對于該患者的成功救治進一步提升了我科對于少見疾病的綜合救治能力。體現了我院ICU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是我院各個科室相互協作、團結配合的結果,更體現了我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同時為日后破傷風危重病人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重癥醫學科團隊定不負眾望,為危重患者的康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