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新聞
便血6個月當痔瘡
醫生說:老年人腸道健康莫大意
80歲高齡的陳大媽(化名)心里可是不好受,原來半年前就出現的便血沒有重視,還以為自己就是得了痔瘡沒放在心上,最近出血更加嚴重,就趕緊來南院區消化二病區(大腸癌診療中心)住院治療,結果入院檢查后,竟然是乙狀結腸腺癌,這讓自己如何都接受不了。
據了解,陳大媽家距離市區較遠,大概6個月前,她就出現大便帶血、顏色為鮮紅色,便后自行停止,而且近期每天便意頻繁,最高達一天十余次,夜間情況更加嚴重,這不她趕緊告訴兒女們,帶她來到我院南院區就診。入院檢查后腸鏡發現,其腸道內已然出現癌變,且經過病理進一步檢查診斷為乙狀結腸腺癌,屬于大腸癌的一種。此刻,陳大媽很是后悔,醫院為陳大媽進行的MDT會診后,給出科學診療方案,8月3日,陳大媽在進行手術后,恢復良好,目前正在進一步治療中。
醫學科普!大腸癌的發病機理和誘因有哪些?
談起大腸癌的發病機理和誘因,消化二病區主任張勇介紹:“大腸癌是結腸癌及直腸癌的總稱,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大腸癌發生的確切病因尚未闡明,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和臨床觀察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飲食習慣,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有一定相關性;此外,過多攝入腌制及油煎炸食品可增加腸道中致癌物質,誘發大腸癌;而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均可能增加大腸癌的發病幾率。二是遺傳因素。10%-15%的大腸癌病人為遺傳性結直腸腫瘤,常見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在散發性大腸癌病人家族成員中,大腸癌的發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三是癌前病變多數大腸癌來自腺瘤癌變,其中以絨毛狀腺瘤及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最高;而近年來大腸的某些慢性炎癥改變,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及血吸蟲性肉芽腫也已被列為癌前病變。”
醫生提醒!腸鏡檢查是鑒別大腸癌的關鍵
消化二病區主任張勇建議,家有老年人,作為子女務必要重視,他建議老人兒女可通過每年的健康體檢及時掌握老年人健康,一旦發現腸息肉、便血等問題,切莫大意,而應及時帶著家人就醫,進行科學規范的治療。
據相關統計信息顯示,大約90%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化而來,腸息肉是腸癌的“預備軍”,其發病往往會經歷“息肉→腺瘤→大腸癌”三部曲。但腸息肉很少會引起不適,往往很難覺察,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因此,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并切除腸息肉,是預防腸癌的有效途徑。
他建議,符合以下條件的,都應增加腸鏡檢查:40歲以上人群、直系親屬中有癌癥病史特別是結直腸癌病史;有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改變、腹痛、腹脹、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如果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且身體日常也無不適的,可在2-3年后復查;如果發現腸息肉的,要立即處理,并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復查。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肛門指檢不能代替腸鏡檢查。”他特別強調,指檢只能觸及直腸6-8cm范圍內的腫塊,而人的直腸長度一般在15cm左右,若腫瘤位置偏上一些,則不易被發現。因此,體檢時指檢要坦然接受,腸鏡檢查更應安排上日程。
截至目前,我院南院區消化二病區(大腸癌診療中心)積極加強同國內外知名大腸癌專家進行遠程MDT會診,竭誠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專業的診療方案,現已經為眾多大腸癌患者進行診療服務,深受廣大患者及家屬的信賴。
下一篇: 我院召開醫用耗材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