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
新技術顯神通 多學科聯合出奇跡
—電阻抗成像(EIT),肺部病變的可視窗
近期,重癥醫學科收治一位“慢阻肺患者”,該患者入院時因嚴重氣短、躁動不安,無法行胸部CT檢查,急查床旁胸片提示兩肺間質改變,右肺肺氣腫,左肺下葉多發炎癥。根據既往的病史、體征及相關檢查,肺部感染的治療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使用無創呼吸機、加強抗感染等就可以緩解癥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該患者的癥狀愈發加重,沒有絲毫緩解,主管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因患者仍躁動明顯,給予純氧治療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經常維持在70-80%左右,這對患者來說非常不利,長期的缺氧會逐漸加重其他臟器的損害,考慮患者是否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嘗試了俯臥位通氣患者的氧合依舊沒有改善。為了盡早查明病情,啟用了我科的新技術—胸部電阻抗成像。電阻抗成像是一種無創的以人體內部的電阻率分布為目標的重組體內組織圖像的技術。人體是一個大的生物導電體,各組織、器官均有一定的阻抗,當人體的局部器官發生病變時,局部部位的阻抗必然與其他部位不同,因而可以通過阻抗的測量來對人體器官的病變進行診斷。
通過醫護合作,將該儀器設備與患者及呼吸機連接在一起,患者在鎮靜鎮痛的情況下才能配合呼吸機,呼吸機顯示患者自主呼吸微弱,但在肺阻抗的屏幕上,似乎有了新發現,因患者的每一次呼吸通過成像可以顯示各區域通氣效果,該患者的左肺通氣量明顯低于右肺。立即聯系呼吸科為該患者行氣管鏡檢查,發現患者左主支氣管有占位病變,該患者在此時被確診為中央型肺癌。因患者住院正值春節節假日期間,得知該情況后,2月13日一大早醫務科組織呼吸內科、介入科、影像科等相關科室進行全院大討論,各科室迅速聯動,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光,投入到積極救治工作中并制定了詳細的救治方案。首先行增強CT明確有無其他部位病變,檢查過程中風險重重,好在患者捱過了一關又一關。為解除腫瘤阻塞,需氣管鏡下行腫瘤冷凍切除術,但為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風險,術前需介入科行瘤體相關動脈栓塞術減少出血風險,該手術風險大,術前需和患者家屬充分溝通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風險及意外情況。完善了各項檢查于2021年2月13日在導管室行支氣管動脈栓塞術,2月14日在胃鏡中心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氣道內腫瘤切除術,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第二天脫機血氧飽和度持續維持在90%以上。術后第三天再次行氣管鏡檢查示管腔通暢,拔除氣管插管后患者無特殊不適,癥狀明顯緩解,患者已于2月20日好轉出院。
該患者在整個救治過程中,各科室默契協作,環環緊扣,銜接流暢,每一項檢查和治療都緊密連接在一起,明確患者病因,制定救治方案,確定檢查順序,解決實際問題,解除患者痛苦的同時極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
胸部電阻抗成像是重癥醫學科申報的新技術新業務,通過電阻抗實時監測氣體在肺部的通氣分布,在無任何創傷的情況下發現了問題所在,指導臨床完成精準肺復張和通氣設置,使患者機械通氣可視化!多學科通力合作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該患者的成功救治,不能僅僅依靠經驗,依靠單個學科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每一種疾病的進展有其規律也有其特點,本著為患者負責的態度,相關科室協作配合尋求最適合的救治方案,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 標簽:
- 重癥醫學科
上一篇: 陜西省兒科適宜技術培訓項目在北院舉辦